易海笔记之“阴阳”

  一、易经充满阴阳

  易经普遍上晦涩难懂,但只要掌握了它的内核也很简单。通观易经全篇,不管是象、数,还是理,都离不开阴阳。

  易经的每一卦不是阴就是阳,有的阴消阳长,有的阳消阴长,有的阴阳相间。有的阴居阳位,有的阳居阴位。明明是阳,阳中也有阴,明明是阴,阴中却有阳。

  所以说,易经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不是一个阴一个阳,而是一会儿阴一会儿阳,随时随空都在变。把黑夜和白天说成阴阳,没有哪一天的阴阳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夏至和冬至,看上去等分,其实在等分中已经蕴藏着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

  二、阴阳之道与周文王之身世

  阴阳变化作为宇宙秩序稳定运行的法则,并不是人类的发明,而只是我们最终发现了它。

  阴阳守恒应该说是阴阳变化之道的最完美状态,但人不是完人,完美只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类社会也并不那么完美,完美也只是我们奋斗的理想目标。

  通读易经全书,尽管有阴有阳,却更偏于阴。特别强调阳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特别注重阴的安全与平和。

  这不得不说到周文王的身世和他所推崇的个人境界。

  易经六十四卦主要成书于周文王,易经可以说就是周文王之察观天道和人生总结。周文王的个性和人生经历会让易经的内核有一定偏向,尽管他竭力把易经六十四卦和爻辞布局得近乎完美均衡,但始终还是透露出他个人更倾向于阴柔,内敛,这也是为什么史称他为文王。

  周文王可以说出身贵胄,真正的王二代,他更多的不是靠阳功坐稳王位,而是靠阴功,也就是易经里面特别推崇的文而化成天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文王的父亲季历和文王的儿子姬发(武王),那都是武力值了得,发动了很多战争开疆拓土,相比较而言,文王坐过很多年牢,最后是手下行贿才把他捞出来,至死也没有杀纣王而报仇雪恨,但他的名望和德行引来天下贤士和周边势力纷纷投奔。所以说,文王更多的是以德服人,以柔怀刚,崇尚中道,阴阳和谐。这成为之后数千年来中国正统思想之完美楷模,儒家修行之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之道。

  三、阴阳是什么

  从易经里的象看,阴阳效法天象,就是一画开天,掰开成地。从阴阳的形状看,阳是一画,一个整体,是太阳,是宇宙,包罗万象,引力巨大,主宰一切,牢不可破,生灭有道。而阴是两画,分裂的,是地球,是行星,散落萦绕四周,追随不离。

  太极是宇宙法则,两仪之阳是宇宙,宇宙之主星,众星拱之,阴是宇宙众生,行星、尘埃。八卦是阴阳之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八种自然景象。六十四卦则衍生出人类社会的全部境遇。

  从造字角度看,阴阳融合了天象与人体构造,就是耳朵加太阳和月亮。

  人体以耳朵轴为分界线,耳朵前的额头就是阳,耳朵后的后脑勺就是阴。

  每个人有阴阳——额头向前走,这是阳的使命、主运;后脑勺跟着额头走,这是阴的职责、操守。
人与人的阴阳——退身离去,阴在前阳在后,自己的阳跟着阴走,说明领导的阳盛,作为下属恭恭敬敬,恪尽职守,自己的阴改为主导,牵着自己的阳走;背身离去,阳在前阴在后,自己的阴跟着阳走,说明外在的阳可违可不违,大家平起平坐或有点龙战于野的味道,也许是迷而不得其主。

  四、阴阳的关系

  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少阴而多阳,少阳而多阴。

  同样,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好与坏。有好就有坏,有坏就有好,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是不存在的。好不都是好,坏不都是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少了坏就多,坏多了好就少。好的条件产生好,坏的前提诞生坏。好着好着要变坏,坏着坏着会变好。

  来源:国学读书网 作者:故海耕菑草堂·劝书斋

  (故海,国学研习笃行者,巴渝山人,栖居杭州,国学读书网、耕菑草堂创办人,著有《论语解读初稿》、《易海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