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话】儒学之流变

  • 2024年01月07日
  • 儒学 经学 国学

  远古时候,生产力低下,先民们的圈子不大,江湖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人神力,且站出来说,大家跟我干,打到猎物一起分,便容易抱团取暖。因此,朴素的德治经过数千年逐渐形成。

  尧舜禹到夏商周所能看到的主流秩序基本记录在《尚书》里,代表着早期的德治,最为孔子所推崇,也最为纯粹

  在此蒙昧之时,人们亦非常着迷于神力且笃定,因此,神治也贯穿其间

  随着统治集团内部神人越多,许多决策争执不下,神秘的《易经》卜筮很好地调和了内部矛盾,因此,易治产生

  周初,强人出现,民智渐开,神治式微,《易经》卜筮鲜用,德治更加成熟

  至先秦,诸子百家冒出,孔子及后生系统地整理了几乎全部德治典籍,形成儒学,并成为之后2000多年中国正统思想和文化主干

  其中,《易经》雏形比较早,但后期全面儒化,形成以德治为主,神治为辅的奇特典籍。所以,易学可以说先于儒学,也并行于儒学

  而老子5000言与后面的道家、道教思想文字,基本上都可以在儒学典籍里找到痕迹,不能说源于儒家,至少都可以追溯到德治那里。

  佛教、佛家,如《心经》、《坛经》、《金刚经》等等亦复如是。

儒释道图

  道、佛之所以称为教,就在于他们更加下沉,艺化,好用。而儒学体系过于精深庞大,囿于圣人再现,然而等了2000多年也没有。

  期间,道、佛倒向了个修儒学则徘徊于群治与个修间

  春秋战国经过数百年乱战,人们发现圣垂范的德治虽可治本,却太依赖于圣人的出现,救不了急火。因此,秦伊始,侧重治标的法治便登场,德治成为终极理想,儒学虽是主流,也有儒教一说,但始终无法升级应对更加复杂的成熟农耕社会,同样不能应对生产力更加突飞和分工巨细的现代工业信息社会。

  其实,儒学这个词并不恰当,不能体现出各流派的亲密渊源。经学就比较贴切,不管是《诗经》、《尚书》、《易经》、《老子》还是儒家其它经典,都是经学,更不必说更晚才融进来的佛经。

  经学是一以贯之的。主干就是治本和垂范。而2000多年来的变化,以及现代西方学派,只不过是另一端的特效药——治标,给人加条条框框

  来源:国学读书网 书仙笙 作者:故海于杭州譬如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