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关于刑罪的论述值得每个政法工作者深刻领悟
《礼记》关于刑罪的论述值得每个政法工作者深刻领悟。孔子及其后学把人性犯罪从良的脉络把握得如此明白透彻。如果把这些在党校讲一讲,天下之幸也!
1,孔子首先提出了,设防是为了不犯,五刑是为了不用。在是最好的社会治理。
2,孔子列举了5种刑罪的根源和治本方法。
(1)犯奸枉法是因为不知足,不满足源于无度和奢侈,所以要从法律上规定一个限度。
(2)不孝是因为不仁,不仁是因为不每明白喪祭之礼,等同于不明白父母子女之间的馈养之道。所以白事要重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3)犯上是因为不义,不义源于德行修养上没有贵贱和尊卑之分。所以要重视朝聘之礼。就是中庸讲的上不凌下,下不援上,而是有一套礼制。
(4)长幼无序,就会打架斗殴,小的不敬,大的不让,以大欺小,这是因为大家不熟悉无感情,要重视乡饮酒之礼,多摆摆酒席联络感情,人人在交往的时候像喝酒碰杯时,怀起敬让之心。
(5)男女没有分别,夫妇就会失义,然后产生淫乱。在婚姻关系上要重视聘享流程,从而明白男女有别,夫妇有义。
总结起来,政法的实质就是御嗜欲,明好恶,陈礼度,修五教,治无本(源)。
孔子又说,一切犯罪都有其发生的根源,如果政法者不预先阻塞这个根源,而动不动就绳之以法,这等于是给老百姓设了一个阱,然后把他们陷进去。所以,政法者的追求应该是,虽有刑法而用不上。
在谈到现实中的五种大罪,孔子认为,杀人是是相对最轻的,只用惩罚他本人。而另外四种要惩罚几代人。
其一,搞得天翻地覆的人,诛灭五代,像现在某些人发动的战争死伤百万之多 该不该杀?
其二,污损明王圣哲的人,诛灭四代。什么叫明王?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老大或者名人,不能诋毁。为什么?因为生命与生俱来有自私的一面,而出现一个利他的伟人不容易,要珍惜。谁诋毁谁就是人类的公敌,是犯了该诛灭四代的大罪。
其三,违背人类共同认可的人伦关系,诛灭三代。这个不言而喻,比如虎毒不食子,六亲不认等等。
其四,装神弄鬼忽悠人的诛灭两代,现在这种人太多了,这不但骗钱,还把人引人歧途,试图不劳而获,把希望寄托于鬼神,而放弃自强不息。孔子说得清清楚楚,鬼神是祖先假设的,是为了让人好好做人,内求,要求自己,而不是说鬼神能够帮人,那是根本不存在的。
来源:国学读书网 书仙笙 故海甲辰年十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