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介绍
- 2025年01月16日
- 易学 王弼 周易 易经
【一】《周易注》介绍
《周易注》是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弼。王弼的《周易注》扫象阐理,既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也是易学史上的名著。它跳出汉代以象数解易的窠臼,开辟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周易略例》则概述其解易方法,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思想与理念。该作品对王弼的上述易学著作进行详细校释,并附有韩康伯对《系辞传》以下各传的注解,是研究易学必备的参考书。
注释
重要的《周易》注释著作,十卷,三国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撰。
人物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官尚书郎。韩康伯(332年-380年),名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附近)人,历官豫章太守、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等。
王弼《周易注》包括《易经》全部及《易传》的《文言》、《彖辞》、《象辞》部分,共六卷。又另作有《周易略例》一卷,发明宗旨。至东晋,韩康伯承继王弼补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共三卷。王注与韩注原本各为单行,至唐始合为十卷。
简介
《周易注》本费直之古文《易》,廓清汉人繁琐的象数之学和谶纬迷信,不讲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等,以简略易懂的文字,揭示《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周易注》还援《老》解《易》,注入玄学思想,阐述了贵无的本体论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使《周易》成为玄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料之一。
王弼为义理派《易》学大家。自幼聪慧过人,十余岁就博览群书,能言善辩,并对老庄之学极感兴趣。长而好谈论儒道,尚玄谈,辞才辨逸。官至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穷微论》、《易辨》、《周易大衍论》,后三种已佚。《周易》虽初为卜筮之书,但其中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孔子“赞《易》”,作“十翼”,对其哲学内蕴有所阐述,但并未完全消除《周易》一书的迷信色彩。“及秦禁书,《易》以卜筮之书独不禁”(《汉书·儒林传》)就说明了这一点。
汉代,象数学派兴起,著名经学家京房、郑玄、马融、虞翻等创卦气、纳甲、爻辰诸说,又引灾异纬候解说《周易》,离孔子之学越来越远,完全背离《周易》的哲学思想,使《易》学发展误入迷信岐途。王弼力排诸儒之议,重倡义理之学,使《易》学研究风气为之一变。《经义考》卷十引黄宗炎说:“辅嗣生当汉后,见象占之牵强拘泥,有乖于圣教,始一切扫除,畅以义理,天下之耳目焕然一新,圣道为之复睹。”
王弼《周易注》包括《经》的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及《传》的《文言》、《彖辞》、《象辞》等。晋韩康伯继承王弼思想续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唐修《五经正义》时以韩注合于王注刊行。
王弼《周易注》版本很多,通行的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收有《周易注》并作了校勘简释。
贡献
归纳起来,王弼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对象数学的穿凿附会给予彻底批判。《周易略例·明象》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喻弥甚。”第二,王弼对孔子《易》学有所发展。明确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等著名论断,丰富、完善了义理派《易》学的理论体系。
但总的说来,王弼重兴义理派《易》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功不可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至为公允:“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其他信息
韩康伯少聪慧,留心文艺。举秀才,征佐著作郎,皆不就。简文帝居藩,引为谈客,后曾为豫章太守、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等职。年四十九卒。韩康伯在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排斥象数学,从义理角度说《易》,对《易》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不足之处,即《经义考》卷六十九引王禕说:“疏略而无据”,但终究瑕不掩瑜。
《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皆著录王弼《周易注》七卷,是合六卷《周易注》与《周易略例》一卷。王俭《七志》称王弼《周易注》为十卷,盖并王、韩之书合为一书计。孔颖达合王、韩之注作《周易正义》,该书大行,诸家皆废。有明赵藩味经堂刊本,明闽刊本,明葛鼐《十三经古注》本,清武英殿仿宋相台岳氏本,万青选稽古楼十三经注本。收入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弼集校释》。
六卷。清李士轸撰。李士轸字嗣香,天津人。光绪庚辰(188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此书仅注上下经文,不及十翼。可能是佚书。书中依经立注,明白晓畅,所引多宋人之说,后附自己所得,皆成一家之言。书未刊行,仅见于周馥《周易汇参》中。有家藏抄本。
四库提要
《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故《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弼注七卷,盖合《略例》计之。今本作十卷,则并韩书计之也。考王俭《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传。此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则并王、韩为一书,其来已久矣。自郑玄传费直之学,始析《易传》以附经,至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
《崇文总目》称存者为《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则郑本尚以《文言》自为一传,所割以附经者,不过《彖传》、《象传》。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经皆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夬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卦为名。据王应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相沿既久,今亦仍旧文录之。惟《经典释文》以《泰传》为《需传》,以《噬嗑传》为《随传》,与今本不同。证以《开成石经》,一一与陆氏所述合。当由后人以篇页不均为之移并,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复追改焉。其《略例》之注,为唐邢璹撰。璹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鉷传》称为“鸿胪少卿邢璹”,子縡,以谋反诛。则终於鸿胪少卿也。
《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罗,贼杀贾客百馀人,掠其珍货贡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馀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别本。今则惟此本存,所谓蜀本者已久佚矣。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书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象数,又变本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於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於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诸儒偏好偏恶,皆门户之见,不足据也。
【二】《周易略例》介绍
《周易略例》是《周易》义释本,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为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
《周易略例》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汉魏丛书》本等,有唐代邢璹的注释,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录存了邢璹的全部注文。
作者介绍
王弼(226~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官尚书郎。生于魏黄初七年(226年)-卒于魏嘉平元年(249年)。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曾任台郎一职。善谈玄理,与何晏、夏侯玄等人同开玄学清谈之风。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以及《老子注》、《论语释疑》四种,将老、庄、易三者沟通,称之为“三玄”。把《周易》看成为讲政治哲学的书,进而以得意忘象说。 [1]取义说和爻位说来排斥汉易中烦琐的象数之学及占候迷信。重视和推崇老庄玄理,他的“取义”实是取道家玄学之义,开创了以玄学解易的新风气。除了受老庄思想影响外,同古文经学派也分不开。注重义理分析,不局限于象数,不尽宗费直、刘表之学,把言(卦、爻象)、意(卦、爻辞的含义)结合起来讨论,提出“得意而忘象”的主张。世有“王弼扫象”之说。
王弼对易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否定汉易象数之说,直接探究《周易》本身的思想内涵,创建义理学说。韩康伯(332年~380年)作《系辞传》以补王弼之不足,并与王注一道被唐代孔颖达收入《周易正义》,后世往往以王韩并称。重视义理研究,通过对《周易》的注释,宣扬老庄易学。继承和发展工弼取义说,进一步排斥汉易的象数学,以卦义来象征和说明事物变化之理,表现人事治乱之义;以老庄玄理解易,进一步将易理玄学化,认为玄理为易之本义。以玄学天道观解《易》,以“无”为天地本源。
内容介绍
《周易略例》有《明彖》、《明爻通变》、《明卦适变通爻》、《明象》、《辩位》和《卦略》六篇。每篇都集中论述某一易学问题,篇幅都较短。
《周易略例》共有七篇文章, 各有重点。《明象》论卦,《明艾通变》论爻,《明卦适变通交》论卦与爻的关系,《明象》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辨位》阐述他对“ 同功异位”的独到的见解,《略例下》杂论各种体例、《卦略》列举了十一卦的卦义,是全文的总序。这七篇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序列,总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周易》体例和卦艾结构的研究,把象数形式完全改造为表现义理的一种工具,以恢复《易传》中原有的卦义说。
王弼在《周易注》中展开他的玄学体系,就是以卦义说为主轴的;而卦义说所依据的解释学的原则,就是通过《周易略例》的研究而后确定下来的。
内容特点
唐邢说:“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王弼的《周易略例》与《周易注》互相配合,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和解《易》方法论。如在《明象》篇中,他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解《易》方法,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他详细地分析了言(卦、爻辞等)、象(卦象)、意(意义)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与《周易注》相得益彰,一扫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于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认为这个本不是存言、存象所能得到的,只有从言象之外去体会。因此,“得意在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再如《明象彖》篇反复强调的“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反映了王弼注《易》的指导思想和他“以无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王弼作为魏晋时期义理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卦爻辞的解释一扫汉人象数之说,主张取义说。他在《略例》中《明象》一文集中批判了汉易中的取象说,阐述得意忘象的玄学理论,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他认为象生于义,解易就是要求其义,“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略例》又认为全卦的意义主要是由其中一爻之义决定的。《明彖》篇认为《彖》文就是解释一卦之卦义并说明卦义主要来自那一爻的。
王弼认为一爻为主有三种情况,一是指爻辞直接同卦辞相联系的一爻,二是居中位之爻,三是指一卦之中阴阳爻象之最少者。《略例》又认为爻象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爻义是变动不居的。《明爻通变》中说明了爻变的三种情况,一是卦体与爻义虽相合,有时又相反;一是卦中的刚柔二爻,虽然相异,有时又相通;还有一种情况是刚柔两爻,既相吸引又相排斥。《明卦适变通爻》一篇,着重阐述爻是适时而变的。王弼指出,卦辞是因时而变的,爻辞也因其所处的时位变化而变化。王弼还认为爻变除同卦之时相联系外,还有自己的特点。爻象在卦中的居位情状不同,其适时的情况也因而不同。王弼还特别强调“观爻思变”,要人们的活动因其所处时位而变化。《辩位》论述了初上不论阴阳之位,认为事物始终不分阴阳,不能说阳为始,阴为终。
历史评价
《周易略例》主要是一部玄学著作,是王弼的玄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易学史上,王弼的《周易略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王弼在这部著作中对《周易》的编纂体例、卦爻结构及其哲学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猛烈抨击了汉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 为义理派的新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易学史上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明显的分野就是以这部著作的出现为标志的。
《周易略例》对《周易》体例的解释排斥了汉代易学的取象说、互体说、卦变说、纳甲说等观点,用取义说与爻位说解说卦爻辞,开创了易学的新风气,对晋唐易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