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南宋朱熹《周易本义》介绍
- 2025年01月19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周易本义》采用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传分列不混,上经、下经、10篇传文各为1卷,计12卷。
南宋董楷作《周易传义附录》,合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一书,而以朱书散附程书之后。程书取王弼本,经传相混,朱书亦混。明初修《周易大全》,一仍董楷之旧,至成矩单刻《周易本义》,亦取程书之次序。故《四库全书》收入《周易本义》12卷和4卷两种本子。4卷本《周易本义》,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卷四《说卦》、《序卦》、《杂卦》。两种本子卷首都有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卦变九图,没有序跋。此书强调《周易》卦爻辞出自周文王,传文出自孔子。前者的本义是卜筮吉凶,后者是讲义理,两者性质不同,不宜混淆。解释卦爻辞应该从卜筮之本义出发,阐明吉凶的缘由即可,不宜在卜筮之外增加道理。故书中解释卦爻辞不脱离象数,但不取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也重视义理,但是以说明吉凶消长之理为限,不脱离卦爻象空言义理。故其解经只取爻位、卦象、卦德、卦变4种体例,文字亦极为简约,重点是解释《周易》之卦爻辞,但是不否认《周易》传文的价值。对于王弼、程颐的易说有所批评亦有所吸取,而且宣称以程颐易学为宗。因为特别重视《周易》经文之卜筮性质,为了说明筮法和卦画的起源,故肯定图书学派的河图洛书图式和邵雍的先天学为伏羲时代的产物。
朱氏此书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评价亦不同。清初易学家作为象数派著作加以批判。当代易学界有褒有贬。金景芳的《周易讲座》以为是象数派著作,加以批评;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以为是义理派著作,给以肯定。
12卷本有《西京清麓正编》本、《刘氏传经堂丛书》本,4卷本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天津古籍书店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书》影印本。
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初稿名《易本义》,定稿历经二十余年。初稿《易本义》依吕祖谦《古周易》本分卷。上经和下经各一卷;十翼(即 :《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每翼为一卷 。“经”、“翼”共合十二卷。成书定稿,朱熹将书名定为《周易本义》,将原稿割裂,重组成四卷。上经,卷一;下经,卷二;《系辞传》,卷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为卷四;《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
《周易》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孔子作“十翼”,进一步阐述了 “周易”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周易”的义理。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易经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来源,而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周易本义》之说:柔变而趋于刚者,退极而进也。刚化而趋于柔者,进极而退也。既变而刚,则昼而阳矣。既化而柔,则夜而阴矣。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极也。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而变化之极,复为刚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断吉凶也。易道深奥,易象繁复,但朱熹认为,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无非一刚一柔之理,柔化为刚,刚复化为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之极复为刚柔,将刚柔作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之本质内涵的意义,揭示无余。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亦字仲晦,别号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天资聪慧。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翬三先生。十九岁登进士第,一生叙任官职二十余次,但遭逢不遇,抑郁不得志。二十四岁时问学于其父同学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因得承袭洛学正统。与张栻、吕祖谦同出其时,过从甚密,人称“东南三贤”,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著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释》、《家礼》、《释宫》、《孝经刊误》、《四书或问》、《论孟精义》、《或问小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四书问目》、《上蔡语录》、《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阴符经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原本韩文考异》、《楚辞集注》、《晦庵集》、《南岳倡酬集》、《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朱子全书》、《二程遗书》、《通鉴纲目》、《易学启蒙》、《卦考误》、《通书解》、《朱文公易说》。另有《朱子语类》也为朱熹言。
历史影响
《周易本义》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周易本义》被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周易本义》还融合了占筮、象数、义理于一体,影响了元、明、清三代官学六百余年。
本义序
《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纟因缊交感,变化不穷。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业,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耦;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为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微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义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时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穷,而爻亦未始有定位。
以一时而索卦,则拘于无变,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谓卦、爻、彖、象之义,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于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之知《易》也。虽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见者,不可以名求,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此学者所当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