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介绍

  • 2025年01月19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周易集注,又名易经集注、易经来注、周易来注,是明代学者来知德的易学著作。

  周易集注是象数派《易》学著作。又称《易经集注》。明代来知德撰,16卷。作者隐于四川求溪山,历时29年,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完成此书。

  内容简介

  来氏治《易》重象,提出明象轻理说。但又不同于汉、宋象数学,以为象在理先,象是《易》的核心,《易》中无非象,不明象则无以明理,明象胜于明理。故其注释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再释本卦本爻正意。对历史上诸儒注疏中可取者,广为收录,因而取名《集注》。此书特色是以错综说、中爻说研究卦象,对虞翻倡导而朱熹信从的卦变说持否定态度。错综说认为,伏羲之卦主于错、文王之卦主于综。六爻左右相对曰错,如乾与坤即是;六爻上下相反曰综,如屯与蒙即是。“错”从横的方面揭示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即阴阳矛盾对立关系,是自然和社会矛盾对立的反映。“综”从纵的方面揭示卦的关系,反映阴阳二气上下流行的情况。中爻说则把内外卦联系起来。这样就从纵横、内外方面把六十四卦组成不可分割的网络结构,又因把错综、中爻的理论与卦爻辞密切联系起来,用象数释义理,使许多难以理解的卦爻辞豁然明了。其《易》说不仅揭示了《易》卦象数之间的联系,还揭示了象数与义理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周易》具有完整的网络结构和严密的系统性。

  来氏的明象说和错综说,较之前儒,多所创新,在只知有官修《周易大全》、程朱义理,而不知有其他的明代《易》学界,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其求象过深,至谓象外无理,则未免偏激。以错综法为演《易》原则,亦不尽合《周易》实际。因而对来氏是书自来毁誉参半,疑信两有。然而其对象数研究的深度,确前无古人,在当时被推为绝学。而其独出新裁,立论新奇,在象数《易》学中自成一家之说,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易》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明清哲学史、理学史以及《易》学史的必读之书。

  版本情况

  此书版本较多,初为万历辛丑(1601)郭子章刊刻,冠有郭氏序。有万历庚戌(1610)张维任杭州刻本、崇祯五年(1632)史念冲刻本、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宝廉堂刻本、雍正七年(1729)宁远堂刻本、乾隆十一年(1746)怀德堂刻本、《四库全书》本等。1988年上海书店影印宝廉堂刻本,冠有陈奇猷写的出版说明。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书》亦收入此书。

  作者简介

  来知德(一五二五-一六〇四),字矣鲜,别号瞿唐、十二峰道人,四川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人。幼有至性,乡里称为孝童。以礼经中嘉靖壬子(一五五二)科举人,三试礼闱不第。闻亲抱病,决计归养。迨二亲继殁,庐墓六年,服阕后终身布衣疏食,杜门谢客,穷研经史。万历三十年(一六〇二),经四川总督王象乾、贵州巡抚郭子章推荐,特授翰林待诏,以老疾辞,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终年八十岁。死后建来子祠,皇帝御赐「崛起真儒」匾额,以褒其贤。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及梁山县志所收来知德本传。

  来氏一生著述颇丰,来瞿唐先生日录收录了他在文学、理学方面的相关论著,其内篇七卷,含弄圆图说、河图洛书论、格物诸图、人圣功夫字义、省觉录、省心录、省等录、理学心学辨疑解等理学方面的文章;外篇五卷,主要收其诗文,曰釜山稾,曰悟山稾,曰游峨嵋稾,曰快活庵稾,曰八关稾,曰游足稾,曰重游白帝稾,曰求溪稾,曰买月亭稾,曰铁凤稾,曰游华山稾,曰游太和稾,曰续求溪稾,凡十三集。来氏生平非常重要的著作当是周易集注一书,是其从穆宗隆庆四年(一五七〇)至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凡二十九载研究的结晶,为明代易学方面的重要成果。

  周易集注序

  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乾坤男女相为对待,气行乎其间,有往有来,有进有退,有常有变,有吉有凶,不可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

  盈天地间,莫非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矣。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

  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止干、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馀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如屯、蒙之类,虽屯综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是也。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

  周公立爻辞,虽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亦以阴阳之气皆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测,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之辞多于前圣。

  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篇之次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

  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

  是自孔子没而易亡已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馀年,不其可长叹也哉。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彷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若以理论,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易与诸经不同者,全在于此。

  如《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是真有此理也。如《泰誓》曰:“惟十有三季春,大会于孟津。”是真有此事也。若易则无此事,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又如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遁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孔子赞其为天下之至变,正在于此。盖干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乃伏羲之八卦,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惟需讼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若遁则综大壮,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遁则退也。”见于孔子《杂卦》传,昭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遁来”,失之千里矣。此所以谓四圣之易如长夜者,此也。

  德生去孔子二千馀年,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因父母病,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釡山草堂,六年不能窥其毫髪。遂远客万县求溪深山之中,沈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年庚午,终于万厯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

  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谓“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数语,及作《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

  孔子教后之学易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注,而不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日也。

  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粽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

  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正意。

  象数言于前,义理言于后。其百家注易,诸儒虽不知其象,不知序卦杂卦及卦变之非,止言其理,若于言理之中间有不悖于经者,虽一字半句,亦必采而集之,名曰:《周易集注》。庶读易者开卷豁然,可以少窥四圣宗庙百官于万一矣。

  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贤立言不容自任类如此。德因四圣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要附以数年所悟之象数,以成明时一代之书。是以忘其愚陋,改正先儒注疏之僭妄,未暇论及云。

  瞿塘来知德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