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明末清初王夫之《周易内传》介绍
- 2025年01月20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周易内传》共6卷。每卷又分上下篇。卷末附《周易内传发例》。《发例》中有“岁在乙丑……于病中勉为作传”,说明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嘉恺抄本《发例》末页又有“丙寅仲秋月癸丑朔毕”,说明系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一日修改定稿。王夫之在谈到《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区别时说:“《外传》以推广于象数之变通,极酬酢之大用,而此篇守《彖》、《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固不容有毫厘之踰越。”(《发例》)说明《外传》重宏扬义理,《内传》则围绕《彖》、《爻》进行训诂和推衍。
《周易内传》还比较系统地阐发了王夫之的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
①以“乾坤并建为宗”,阐述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宇宙观。王夫之指出,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是一种“阴阳浑合”的状况,“阴阳之本体,絪缊相得,合同而化,充塞于两间”。气是世界的本原,又是阴阳两气的对立统一;整个世界是阴阳两气构成,一切事物也是阴阳两气构成。“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理而起万事者也,资始资生之本体也。”这种认识既坚持了唯物的气本论,又坚持了朴素的辩证法。由此出发,指出事物的变化都是气聚散的结果,不存在从无到有的“生”,也不存在从有到无的“灭”。所以“《易》言往来,不言生灭”;“生非创有,而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
②论述了掌握《易》理辩证方法的重要性。它有助于克服片面性,增加全面性:“舍《易》不学,安于一偏之见”,就会“迷其性善之全体,阴阳之大用”;有助于克服主观性,增强客观性:“学《易》者明其理”,便可以“见天则以尽人能”。“天则”指自然规律,“人能”指人的能动性,“尽人能”即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学习《易》理的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常”与“变”的关系,做到“蹈常处变”。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付自如,并做到与时偕行:“读《易》者所当唯变所适,以善体其屡迁之道。”
③论述了某些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在谈到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关系时说,天地间的“道”(规律)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圣人也有很多不知不能的东西。所以圣人都很谦虚,“以求进德于无已,而虚受万物以广其仁爱”。
作者简介
王船山即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经学家、史论家和诗人,更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因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他刻苦研(易),勤恳著述,撰著(周易内传)等六部易学专著及多部学术著作。其易学思想综罗往古,吞吐百家,既通象数,尤精义理。创建了别开生面的易学思想体系。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石船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其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