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明末清初王夫之《周易外传》介绍
- 2025年01月20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周易外传》是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图书。全书共7卷。前4卷论卦,第五、六两卷论《系辞》,末卷论《说卦》、《序卦》、《杂卦》。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夫之避兵常宁山寺时作,企图以《易》理作为其“出入于险阻”的“精义安身之至道”(《周易内传发例》)。
《周易外传》写作于一六五五年(清顺治十二年),那时明王朝已经覆亡,王夫之也屡遭险阻,先是在衡阳举兵抗清,失败后奔赴广西参加南明永历政权,又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陷害,被迫于一六五二年回到湖南,在零陵、常宁和兴宁一带过着艰苦的流亡生活。
内容简介
《周易外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
①对“道器”、“象道”、“体用”等范畴做了唯物主义分析。王夫之不赞成朱熹将形而上之“道”作为“生物之本”,形而下之“器”作为“生物之具”。他认为道与器并不是两种单独存在、互不相关的实体:“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并明确指出:无其器则无其道。从而在物质性的“器”的基础上解决了儒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道器关系问题。与此同时,他还认为道与象的关系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耳目与聪明的关系,即体用关系。因此得出了象外无道的结论。“体”与“用”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事物的作用,认识其本体(本质、规律)。从这个意思上讲,器是“体”,道是“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任何事物都要凭借一定条件才能存在,这种条件性就说明了事物之间的互相依赖和普遍联系。所以他说:“物物相依。”“可依者有也。”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皆无妄而不可谓之妄”。事物相互联系是运动的结果,故提出了太虚本动的命题:“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他反对“禁动”的形而上学思想,认为运动对人的身心修养也极有益:“动者,道之枢,德之牖也。”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内部的阴阳对立统一。但是阴阳之间并不是“截然分析”不相联系的,也不是只有斗争与对抗而没有协调与和谐。“和顺”是矛盾和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而为性。”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它们就必然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新陈代谢过程,故又提出了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命题。
③强调“珍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夫之批判了佛教的“了生死”和道教求长生不老的生命哲学,认为生与死像昼与夜一样是客观的自然过程。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珍生的目的在于“延天以祐人”,即把握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书籍目录
周易外传卷一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
周易外传卷二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周易外传卷三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央媚萃升困井
周易外传卷四
堇鼎震艮渐归妹主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周易外传卷五
系辞上传第一章
系辞上传第二章
系辞上传第三章
系辞上传第四章
系辞上传第五章
系辞上传第六章
系辞上传第七章
系辞上传第八章
系辞上传第九章
系辞上传第十章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周易外传卷六
系辞下传第一章
系辞下传第二章
系辞下传第三章
系辞下传第四章
系辞下传第五章
系辞下传第六章
系辞下传第七章
系辞下传第八章
系辞下传第九章
系辞下传第十章
系辞下传第十一章
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周易外传卷七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人,易学大师,思想家,史学家。字而农,中岁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岁仍用旧名。因居于湘西石船山,故称船山先生,由于生逢乱世,一生多有坎坷,在易学方面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其在《周易内传发例跋》中称:乙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于晋宁山寺始为《外传》”。知是书始撰于顺治十二年,即从广西返归湖南之后,当时只有三十八岁。为王夫之有关《周易》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发挥其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之一。如在《系辞上传》中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在《大有》中提出:“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在《无妄》卦中提出:“推故而别致其新”等命题,是研究王氏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这部书的主要贡献是对易象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批判了“道学”太极说和道器说,把朴素辨证法推向一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