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清代李光地《周易折中》介绍
- 2025年01月20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周易折中》又称《康熙御纂周易折中》,凡二十二卷,由康熙皇帝敕李光地主持撰写。李氏释《易》,极为推崇朱熹、程颐,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独得《易》之本义”,而程氏《易传》诠释“《易》之义理为详”,故解经思路,首列《本义》,次及《程传》,而后辅以“集说”“附录”“总论”及“案”语等,于程朱之外,辑录各家之说,讲论象数义理,抉发哲理奥义。
内容简介
《周易折中》是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所著的一部易学著作,也是康熙皇帝敕命主持撰写的重要文献。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遍采诸家大儒之说,详加考订,阐幽发微,是学《易》、研《易》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在内容上,《周易折中》兼讲象数与义理,集汉易、宋易之大成。李光地极为推崇朱熹、程颐的注解,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独得《易》之本义”,程氏《易传》诠释“《易》之义理为详”。(朱熹之学在历史上有一定争议)因此,在解释经文时,他首先列出《本义》,其次是《程传》,然后再辅以“集说”、“附录”、“总论”及“案”语等,以全面展示各家之说。此外,书中还详细探讨了先后天八卦的方位,这种探讨对于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编纂背景上,康熙皇帝深知李光地“素学有本,易理精详”,因此选择他作为总裁修订此书。李光地仅用两年时间就主持完成了《折中》的编撰工作,这体现了他的深厚学术功底和卓越贡献。
从影响上来看,《周易折中》是研究清代易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于后来的易学研究和经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掌握易学的精髓和义理。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周易折中》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总的来说,《周易折中》是一部集合多家思想、深入浅出的易学著作,对于易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书籍目录
前言
御制周易折中序
御纂周易折中凡例
奉旨开列御纂周易折中总裁校对分修校录监造诸臣职名
引用姓氏
御纂周易折中卷首
纲领一
纲领二
纲领三
义例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一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三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四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五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六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七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八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九
彖上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
彖下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一
象上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二
象下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三
系辞上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四
系辞上传下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五
系辞下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六
文言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七
说卦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八
序卦传
杂卦传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九
启蒙上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十
启蒙下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十一
启蒙附论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十二
序卦杂卦明义
作者简介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家。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七年(1678年),李光地及其家族联合清军,在泉州击破郑锦部将刘国轩,迁翰林学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进京,授内阁学士。时南疆初定,台湾问题又亟待解决,李光地献策,趁郑克塽年幼,台湾不稳,主张迅速进兵,并推荐施琅为帅,遂收复台湾。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经筵日讲、起居注册、典会试、视河工、督顺天学政、治河漕运,著有功绩。虽屡遭言官及臣僚参劾,但因受宠信,得以安然为官。他钻研并笃信程朱理学,康熙帝常召入便殿与讲论。康熙四十五年,奉旨编修《朱子全书》以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去世。
李光地在继承和传播封建文化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官场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善辨风向,知进退,恭敬谨慎,重视人才。思想顽固守旧,力主兴礼乐,厉海禁,限制与禁止发展矿业,对康熙晚年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康熙帝称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杂记》二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礼纂》五卷、《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等。
李光地尤其在易学方面著作丰富,除康熙的《御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编外,其个人著述还有《刷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观彖大旨》《象数拾遗》等。李光地治易的特点带有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易学为纲,三注《范》,详注《参同契》。他对《洪范》《参同契》《中庸》三部书着力最多。他的著述尽力使易学服务于康熙朝的政治需要。“以易学致用、以性理说易”是李光地易学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