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难怪这么厉害!让我沉思一个下午!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犹太人做生意这么厉害?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或许能解开这个谜团。
文章里提到马太福音,而马太福音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28章,是最接近犹太教传统的一卷,作者可能是一位犹太人。本书执笔者是马太。他的名字可能是希伯来文“马提蒂亚”(Mattithiah)的缩写,意思是“耶和华的恩赐”。他是耶稣所拣选的12使徒之一。
马太福音里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出远门的富商把财产分别托付给几个仆人,一些仆人拿这些钱去投资,发了大财,另一些仆人把钱埋在地下,分文未动,富商回来以后,两边都交还了当初托付的财产,结果富商痛骂了后者,把他们的钱赏赐给前面那批发了财的人。
故事的最后,马太说出了一句被后世社会经济学家奉为金科玉律的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故事和这句名言,好像看来不近人情,其实,恰恰是人间之道。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法则,源动力,就是让有的更加有,有得多的更加多;而让没有的更加没有,少的更加少。但这不是全部,的确还存在一种反制力量,就是超越人类生存法则,让有的多的分享给那些没有的少的。这在西方世界就叫作神性。
而东方智慧里同样有这个总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很清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本是个肉身,有食欲,贪欲,要占有更多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并抵消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本性,使得人类本身拥有了一种求生动力。这种动力在两类人身上表现不一样,但本质一样。
损不足,说的是没有的/少的,会更加没有更加少。
奉有余,说的是有的/多的,会更加有更加多。
这两类人,其实都有本能的求生动力,都在希望有,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人之道。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的/少的,你虽然也有动力,也想有,只是把力使错了地方,没有掌握人性和事物发展规律,结果就如同马太讲的那个故事,把钱埋起来,还被剥夺了。
而有的/多的,不但有动力,想有,而且还把力使对了地方,掌握了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像马太讲的故事那样,把钱投出去,钱生钱,还得了赏赐。
人间的这种道,很难追根究底,但确实是一种本能和规律,它奖励了优胜,惩罚了懦弱,让优的更有,让差的思变图强。这恐怕就是人类顽强延续下去的其中一个动力。
而老子还讲到了天道。这个我认为就是完全不同于人道的另一个动力。因为他讲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余的要拿出来,不足的要补一补。
这个我想从两方面讲,一个是从人自身的局限性规律,有不会一直有下去,没有也不会一直没有下去,一代代下去,会有个此消彼长。从长远历史纵深看,有的人最终会懈怠衰败,没有的人最终会改过自新,这是天道,超越了人所能控制,谁不希望子子孙孙都努力?但天道告诉我们是不可能的。要是这样,强者恒强,最终只剩下最强的一个人,人类就灭亡了。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不讲神性,但是讲修为,境界,讲超凡脱俗,也有终极追求。也就是所谓得道。而得道就是天道,替天来行这个道,这个道肯定不是人道,是与人道相反的,是纠正这个人道的。就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说,不管是《圣经》,还是老道思想,都在告诉我们,世界既矛盾而又不矛盾。直白地说,人道就是杀伐,天道就是慈悲。践行人道没有错,替天行道也没问题。但是,必须看看我们自己,是有还是没有?是多还是少?就知道我们有没混上道?还是半道秧子?
来源:友有星球 作者:故海(转载请注明出处,至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