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孔子为什么要学生送礼?
今天有人报名老师的易学班,问为什么要实名,不就是网上学习学习嘛。我说学国学首先就是要正心诚意,其实,不管学什么,都要正其心诚其意的。
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子是有个规矩的,要当他的学生,必须束脩,相当于送礼,就是为了表达向孔子求学的诚意。孔子的那个束脩在当时不算昂贵,但也不算便宜。这不重又不轻的礼物,就是要让求学者掂量掂量,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欲求其学,必先求其心。既然要拜老师,就必须先征求征求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答应了,那就去束脩拜师。束脩拜师是礼,是个外在的形式、仪式,而征求自己的内心是礼之本,先于礼。这才叫合乎礼!我们经常讲意思意思,但关键在于心意要到。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都是自以为是的,也就是我们讲的自主性。别人强加的往往会抵触,即便去做了,也是半心半意,效率很低,基本上都做不好。而自己认定的,想做的,往往才能倾尽全力,做到更好。
所以,易经特别重视这一点。人除了开始最最重要,那就是教和学。因此,易经在卦序的排列上,把屯和蒙安排在了包罗万象的乾坤之后。
屯讲元始,蒙讲蒙正。
蒙卦特别重要的三点就是:
一,人要脱掉蒙昧必须教和学;
二,教育的原则是做老师的千万不要“好为人师”!教得好不好不是很重要,也不是教的目的,而学得好不好,才是最终目的,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渴求心。一个学生的渴求心不足,诚敬心不够,就会亵渎老师、亵渎教育。如果他有足够的渴求心和诚敬心,没有老师他照样可以无师自通,或者说天底下,人人都会是他的老师。所以,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三,蒙以养正。蒙卦的彖辞告诉我们,教和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养正。
养正太重要了!加上一开始说到的诚意,此两点都做到了,并且巩固了,今后一直去固守,那基本上这个人就修成正果了。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正心诚意,那就已经具备了成事的基本条件,而要不要有所作为,在于他想不想聚焦于一点去做,以及是否时机已到。
诚是什么?
诚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不要口是心非,不要言不由衷,那只会害人害己,做事情三心二意,得过且过,没有恒心。而要养成谨言慎行的好习惯,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了诚,便世上无难事。
当然,成事不难,难就难在亨通,而且是长久的亨通。这就需要正。
正是什么?
如果说人的核心是仁,那么天、宇宙的核心就是正。仁和正相通,但侧重点不同。人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生命的宝贵,所以仁讲的是我们要有仁爱之心,珍惜生命,爱护生灵。而天、宇宙之所以循环往复、长盛不衰,在于行健止息,所以正讲的是宇宙自有正义、公道,人要适可而止,顺应天道。
归结之,求学就是修心、修行,是在理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什么不重要。有了心性,有心处处皆学问。要有所作为也不难,毕其力于一点,时机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