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西汉《易纬》(八纬)各篇形成考

  • 2025年01月21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对于《易纬》,前人多认为其属于孟、京之学,成书于西汉哀、平之际。这一论断基本上得到学界的承认。然而这一看法尚嫌笼统,因为《易纬》本身并非形成一时,其各篇的思想倾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易纬》的成书有必要重新认识。《易纬》是汉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必然与汉代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易学至孟喜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原因是一部所谓的“《易》家候阴阳灾变书”。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由于书缺有间、史料不详,其内容也不易断定。但孟喜之父孟卿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家和礼学家,孟喜必然要受到其父的影响。因此,孟喜易学革命与春秋学和礼学有着密切关系。其以《月令》的十二月时令为基本构架,融合了春秋学的阴阳灾异思想,以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卦气说。《易纬》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形成的。下面我们对《易纬》各篇的形成做一具体分析。

一、《乾凿度》

  对于《乾凿度》,前人或以为其是伪书。明胡应麟说:

  《周易·乾凿度》二卷,又《乾坤凿度》二卷,今合为一,实二书也。《乾坤凿度》称黄帝撰,而《乾凿度》皆假孔子为言,其伪固无容辩说,然亦匪《凿度》本书也。……《乾凿度》曰:“求卦主岁术,常以太岁为岁纪,岁七十六为一纪,二十纪为一蔀首,即至积蔀首岁数,加所入纪岁数,以三千二除之,不足除者,以乾坤始数二卦而得一岁,末算即主岁之卦也。”案此条见《后汉书·黄琬传》注中,盖非宋人伪撰者,要之亦魏晋之文也。又《乾凿度》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右俱《凿度》中孔子所云,实全写《列子·天瑞》一节,稍增损数字,遂不成语言。又《列子》“重浊者下为地”之后,有“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三语,意乃完足。今划去后三语,而以“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成乾“接之,文义顿断缺可笑。①

  可以看出,在明以前《乾凿度》与《乾坤凿度》合为一书,同时流传。此点胡应麟已经指出。胡氏还根据《后汉书·黄琬传》注和《列子·天瑞》推断《乾凿度》为伪书。胡氏所论,证据显然不足。其一,“求卦主岁术”现存于《乾凿度》卷下,《黄琬传》注引之,并不能断定其为魏晋人所撰。其二,《乾凿度》“有太易,有太始,有太初,有太素”一节,与《列子·天瑞》相同,胡氏认为《列子》此节下有“冲和气者为人”等语,断定《乾凿度》为伪。然《列子》真伪,至今未有定论。且《乾凿度》此节意在说明乾坤二卦形成,《列子》下接“冲和气者为人”等语,显得不类,适证其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易纬》八种都作了考证和说明。对于《乾凿度》,其说:

  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併为一。《永乐大典》遂合加标目。今考《宋志》有郑康成注《易·乾凿度》三卷,而不及《乾坤凿度》,则知宋时固自单行也。说者称其书出于先秦,自《后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至于太乙九宫四正四维,皆本于十五之说,乃宋儒戴九履一之图所由出。朱子取之,列于《本义》图说,故程大昌谓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讬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矣。原本文字断阙,多有讹舛。谨依经史所引各文及旁采明钱叔宝旧本互相校正,增损若干字,其定为上下二卷,则从郑樵《通志》之目也。

  《提要》作者认为,《乾凿度》在《易纬》中最为醇正,《后汉书》、南北朝史、《五经正义》及《周易集解》等书中引用最多,显非后世伪作。其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如太乙九宫之说为宋儒所取。

  现存的《乾凿度》分为上下二卷。从内容来看,卷下的形成显然晚于卷上,因为卷下开始几节基本上抄自卷上。李学勤指出,《乾凿度》上下两卷并非出自一源,且在郑玄时已经合并为一。就体裁而言,两卷都冠以“孔子曰”,似乎通为一体。但卷上各段各自论一问题,无多少内在联系,形式上类似于帛书《易传》的《二三子问》;卷下除去重复,则是一篇有有机结构的象数论文。《乾凿度》卷上的年代应上推至先秦,为孟喜易学的部分来源,卷下的时代则约当京房一系易学。②李氏认为《乾凿度》上下二卷并非同源,时代和体裁也不相同。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其把卷上推至先秦,与帛书《易传》大概同时,则证据不足。我们还可以看到《乾凿度》卷上受到《说卦》第四章的影响。从现有材料来看,第四章在《说卦》中的形成是比较晚的。据学者研究,其形成大概与河内女子发现逸《易》有密切的关系。③河内女子发现逸《易》在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乾凿度》卷上形成必在此后。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先来看《乾凿度》卷下的形成时代。我们在卷下中能看到《易纬》受春秋学影响的痕迹。《乾凿度》卷下说:

  孔子曰:丘按録谶,论国定符,以春秋西狩,题釗表命,予亦握嬉,帝之十二,当兴平嗣,出妃妾,妾得乱。不勤竭承,维表循符,当至者塞。

  我们知道,西汉易学至孟喜而篡改师法,从而改变了易学的性质。其动因在于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这部书具体内容已难以断定,但孟喜之父孟卿兼通春秋学和礼学,因此,最先把春秋学融入到易学思想之中应是孟喜的创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易纬》在这里融入《春秋》“西狩获麟”的思想应该受到孟喜的影响。在焦延寿思想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影响。《焦氏易林》说:

  采薪得麟,大命陨颠。豪雄争名,天下四分。(《屯之坤》)

  子鉏执麟,春秋作经。元圣将终,尼父悲心。(《需之同人》)

  焦延寿曾自称向孟喜学易,他的这种将春秋学融入易学的思想应当受到孟喜的影响。此外,焦延寿的这种思想还可能直接受到《易纬》的影响。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小黄门谯敏碑》说:

  君讳敏,字汉达,邺郡之中子,章君之弟,郎中君之昆也。其先故国师谯赣,深明典奥、谶録、图纬,能精微天意,传道与京君明。(《隶释》卷十一)

  焦赣即焦延寿,京君明即京房。焦敏为焦延寿的后代,其记必有所据。从焦延寿“深明典奥、谶録、图纬”来看,其上面思想无疑受谶纬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乾凿度》卷下形成于焦延寿之前。

  西汉易学至孟喜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则《乾凿度》卷上应形成于孟喜之后。在《乾凿度》卷上中,可以看出其受到孟喜卦气说的影响:

  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皆易之所包也。

  可以看出,这与孟喜的六十卦卦气说不同,是一种八卦卦气说。具体来说,震卦二月,巽卦四月,离卦五月,坤卦六月,兑卦八月,乾卦于月,坎卦十一月,艮卦十二月。但在道理上,二者是相同的。我们在《乾凿度》卷上中还可以看到与孟喜相似的卦气说,如“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随者,二月之卦”、“泰者,正月之卦也”、“归妹,八月卦也”等。清代学者吴翊寅说:“《乾凿度》以泰为正月,益亦为正月,随为二月,夬为三月,归妹为八月,剥为九月,既济为十月,升为十二月,与孟氏卦气说合。”(《易汉学考·易纬考上》)这些都证明《乾凿度》卷上受到孟喜卦气说的影响。此外,《乾凿度上》在“君人五号”等方面也受到孟喜思想的影响,对此前人多有论述,此不赘述。④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乾凿度》上下二卷大概形成于孟喜之后,焦延寿之前。

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