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西汉《易纬》(八纬)各篇形成考

  • 2025年01月21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二、《乾坤凿度》

  在现存《易纬》八种中,《乾坤凿度》的成书备受人们怀疑。自宋以来,多数学者认为其为伪书,几乎已成定论。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

  《易·乾凿度》二卷。右旧题苍颉修古籀文,郑氏注。按唐《四库书目》有郑玄注《书》、《诗纬》及有宋均注《易纬》而无此书,其中多有不可晓者,独九宫之法颇明。

  《坤凿度》二卷。右题曰,包羲氏先文,轩辕氏演古籀文,苍颉修。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焉,当是国朝人依讬为之。

  不难看出,晁氏在此所说的《乾凿度》和《坤凿度》即是现存的《乾坤凿度》上下卷,而非上面所说的《乾凿度》上下卷。不过在当时《乾坤凿度》和《乾凿度》是合在一起流传的,因此,晁氏所说的“九宫之法”不见于现在的《乾坤凿度》,而见于《乾凿度》。晁氏以为唐《四库书目》及隋唐《经籍志》、《崇文总目》中皆无此书,至宋元祐《田氏书目》始载,因此,其推断此书是宋人伪作。按《田氏书目》,《四库阙书目》作“《荆南田氏书目》二卷”,《宋史·艺文志》作“《荆州田氏书总目》三卷。田镐编”。晁氏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后来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皆沿袭此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凿度》。程龙谓隋焚谶纬,无复全书,今行于世,惟乾坤二《凿度》者是也。其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谓坤有十性,而推及于荡配陵配,又杂引《万形经》、《地形经》、《制灵经》、《蓍成经》、《含灵孕》诸纬文,词多聱牙不易晓。故晁公式疑为宋人依讬,胡应麟亦以为《元包》、《洞极》之流,而胡一桂则谓汉去古未远,尚有祖述,有裨易教,评骘纷然,真伪莫辨。伏读御制题《乾坤凿度诗》,定作者为后于庄子,而举《应帝王》篇所云倏忽混沌分配乾坤太始,以推求“凿”字所以命名之义。援据审核,折中至当。臣等因考《列子》、《白虎通》博雅诸书,皆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气形质之始,与《凿度》所言相合。独《庄子》于外篇《天地》略及“泰初有无”之语,而其它名目概未之见,则倏忽混沌,实即南华氏之变文,作《凿度》者,复本其义而缘饰之耳。仰蒙圣明剖示,精确不刊,洵永为是书定论矣。案七经纬皆佚于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今《永乐大典》所载《易纬》具存,多宋以后诸儒所未见,而此书实为其一。谨校定讹阙,厘勘审正,冠诸《易纬》之首,而恭疏其大旨于简端。

  《提要》作者受乾隆的影响,认为《乾坤凿度》成书于《庄子》之后。乾隆曾作《御制题乾坤凿度》五言诗,其文曰:“乾、坤两凿度,撰不知谁氏。矫称黄帝言,苍颉为修饰。以余观作者,盖后于庄子。《南华》第七篇,率已揭其旨。儵、忽凿七窍,窍通混沌死。乾坤即儵、忽,混沌实太始。乾坤既凿开,混沌斯沦矣。”⑤乾隆所言,颇显牵强,不足为信。《提要》作者出于君臣等级关系,同意乾隆之说,实有奉承之意。

  清代学者胡渭认为《乾坤凿度》出于宋代刘牧之徒伪造。他说:

  图纬兴于哀、平之际,《乾凿度》(按指《乾坤凿度》中的“乾凿度”)纵出其先,亦当在汉世,而题曰苍颉修,将谁欺乎?“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章怀所引郑注尽之矣,无七八九六、进退消息、彖易彖变之说也,是必苍颉二卷中语。盖其时《洞极经》出,十图九书早已萌芽,故刘牧之徒伪造《乾凿度》二卷,以《参同契》七八九六之文窜入于其中,以见此《河图》之象出自西汉,远有端绪,使人不敢动摇。陈氏所云残阙不完,于伪之中又有伪焉者也,而昧者更题云苍颉修。若此书为黄帝继伏羲而作,适以自献其伪,可不谓大愚乎!⑥

  胡氏认为《乾坤凿度》乃刘牧之徒参照《洞极经》、《参同契》等书伪造而成,以证明其所说“河图”远有端绪。

  李学勤也认为《乾坤凿度》是伪书,其说:“《乾坤凿度》讬称‘包牺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仓颉修为上下二篇’,荒诞谬妄,内涵和风格都有别于汉世纬书,无疑是后人伪造。”⑦李氏所论,实不公允。因为纬书并非成于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内涵和风格不同亦属必然。至于内容“荒诞谬妄”,则纯属臆断。

  从上可以看出,断定《乾坤凿度》为伪书,证据颇显不足。实际上《乾坤凿度》并非宋人伪作,而在宋以前就已经存在。理由有三:

  其一,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已经引用《乾坤凿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孔氏疏曰:

  施于王事言之,元则仁也,亨则礼也,利则义也,贞则信也。不论智者,行此四事,并须资于知。且《乾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与知也。”故略而不言也。(《周易正义》卷一)

  这是对元、亨、利、贞与仁、礼、义、信相配的解释。在此孔颖达引用《乾凿度》来解释四德中为什么不论智的理由。其所引“水土二行,兼信与知也。”并不见于现存的《乾凿度》上下二卷,而见于《乾坤凿度》中的《乾凿度》。其说:“木仁,火礼,土信,水智,金义。又《万形经》曰:‘水土兼智信,木火兼仁惠’,五事天性,训成人伦。”不难看出,孔颖达所引并非原文,而是据意引用。这说明《乾坤凿度》在当时已经存在了。

  其二,郑玄在注《乾凿度》卷上时也受到《乾坤凿度》思想的影响。《乾凿度》卷上曰: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

  郑玄注曰:

  震主施生,卯为日出,象人道之阳也。兑主入悦,酉为月门,象人道之柔也。夫人者,通之也,德之经也,故曰“道德立”者也。

  郑注中“震主施生,卯为日出”、“兑主入悦,酉为月门”受到《乾坤凿度》“四正”思想的影响。《乾坤凿度》把八卦分为乾、坤、巽、艮四门和坎、离、震、兑四正。在四正中,震为日月出入门,兑为日月往来门。《乾坤凿度》卷上说:

  雷木震,日月出入门。日出震,月入于震,震为四正德,形鼓万物不息。圣人画之,二阴一阳,不见其体,假自然之气,顺风而行,成势作烈,尽时而息。天气不和,震能飜息,万物不长,震能鼓养。……

  泽金水兑,日月往来门,月出泽,日入于泽。四正之体,气正元体,圣人画之,二阳一阴,重上虚下实,万物燥。泽可及天地怒,泽能悦万形恶,泽能美应天顺人。……

  郑玄注显然受到上面思想的影响。震有鼓养万物的作用,故“主施生”;震为日月出入门,日出震,月入震,故“卯为日出”;震卦卦象为二阴一阳,故“象人道之阳也”。兑能“悦万形恶”,故“主入悦”;兑为日月往来门,月出泽,日入泽,故“酉为月门”;兑卦卦象为二阳一阴,故“象人道之柔也”。

  其三,许慎《说文解字》对《乾坤凿度》也有引用。《说文·易部》说:

  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许慎生活在纬书盛行的时代,他不但精通经学,而且深明纬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仪,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因此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纬书的影响。上面所引“祕书”即纬书,其所引“日月为易”不见于其它《易纬》,仅见于《乾坤凿度》。其卷上说:“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这说明许慎所引出于《乾坤凿度》是无疑问的。上面两点说明《乾坤凿度》在郑玄、许慎时已经存在了。

  以上三点足证《乾坤凿度》非宋人伪作,而是原本就存在的《易纬》之一。可以看出,历代书目志并不能作为我们判定伪书的唯一标准。此外,我们从内容上也能看到《乾坤凿度》与其它《易纬》的关联性,从而证明其并非伪书。《乾坤凿度》对《乾凿度》有明显的继承性,如其卷上说:“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此显然受《乾凿度》“四太”之说影响。又说:“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此显然取自《乾凿度》“易之三义”而增“日月相衔”义。《乾坤凿度》对《通卦验》也有引用,其卷上说:“苍牙灵,昌有成,孔演明经。”《通卦验》亦有此言,其说:“遂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宜,其刻曰: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通卦验》文义完整,而在《乾坤凿度》中则显突兀,故《乾坤凿度》受到《通卦验》的影响。

  《乾坤凿度》既然并非伪书,那么它形成于何时呢?从其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其成书于刘歆之后,哀、平之前。因为《乾坤凿度》提到炎帝神农氏。其卷上说:

  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极先元见,軏辙像,章流立文,以诂息孙,而后传授天老氏,而后传授于混沌氏,而后授天英氏,而后传无怀氏,而后传授中孙炎帝神农氏。中圣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农谷衣。高以饰乘,卑以饰足。而后传烈山氏,而后授三孙帝厘氏,次授老孙氏,公孙轩辕氏益之法,神器车符,文左武右,三器备御。

  这俨然是一个“太易”的传承谱系。其中提到中孙炎帝神农氏,然炎帝与神农开始并没发生关系,二者时代也不相同。自西汉刘歆始把二者合成一人,称为“炎帝神农氏”。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清代学者崔述说:

  《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氏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又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夫神农氏既不能征诸侯矣,又安能侵陵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战然后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氏。然则与黄帝战者自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也。其后又云“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又不言炎帝。然则帝于黄帝之前者自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

  《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夫十有二家之中既有神农,复有炎帝,其为二人明甚,乌得以炎帝为神农氏也哉!……

  要之,自司马迁以前未有言炎帝之为神农者,而自刘歆以后始有之。⑧

  崔氏所言证据确凿,炎帝神农氏出于刘歆无疑。也就是说,刘歆之前绝无炎帝神农氏之称。《乾坤凿度》出现“炎帝神农氏”,说明其形成于刘歆之后。因为王莽曾对谶纬做过一次编订,因此,这是《乾坤凿度》形成的下限。

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