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经典:马王堆帛书《周易》介绍

  • 2025年01月19日
  • 易学 周易 易经

  《帛书易》简介​

  帛书《周易》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与其它27种帛书一起出土。原盛于一漆盒内。关于帛书《周易》的抄录年代,专家们的判断是约在西汉文帝初年,即大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这意味着帛书《周易》的版本可能是基于更早的竹简本进行抄录的,其原始内容的撰写时间应该更为久远。

  相较于通行版本,帛书《周易》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其卦序与传世本有所不同。其次,一些卦名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自通假字的使用。此外,帛书《周易》还包括了《易传》部分,例如《二三子间》上下篇以及《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章。

  特点介绍

  没有根本的差别,但有重大的特色。

  一是,易经部分,卦序上异于传本:传本卦序是乾始、终为未济,《序卦传》谈过其世界观性质,是复杂性质的,帛易的不同,没有这种复杂性,是表达其它认识:其卦序是,纵以乾艮坎震坤兑离巽,横以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叠而成六十四卦,清楚看到,纵是以阳一片阴一片,横是以相对相错构成。

  另外,卦名有很多不同。

  二是,易传部分,有些内容是传本没有的,如《易之义》中孔子开宗明义之语“易之义,唯阴与阳”,很重要的资料。

  出土情况

  帛幅高约48厘米,宽约85厘米,墨书。由于是折叠后放置,腐败后而成片状。所以从后来的拼接复原后可以推知,其折叠方法是:先将帛卷首尾对折,并如法又对折两次,然后再上下对折而成。显然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存放空间,但数以千年的埋藏,叠状的帛卷确残损了不少文字。

  马王堆帛易,有经传及经文,六十四卦完整无缺,个别的字残损,有一些通假字。帛书易传诸篇是《二三子问》上下篇、《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关于帛书《周易》的整理发表,却是相当漫长的,完全可以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此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三期才发表了帛书《周易》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13年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发了陈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衷》、《要》传文。1995年后,朱伯昆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

  内容与结构

  帛书《周易》的内容主要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包括阴爻和阳爻。这些卦形符号和卦爻辞是《周易》的核心,用于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人事变化以及道德准则。

  传部分是对经文的阐释和发挥,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这些传文对于理解经文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帮助读者深入领会《周易》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编排与特点

  帛书《周易》的编排经过精心考虑。它以经文在最前面,随后分说经文,再通论大义,又于论说外记事,最后是传《易》经师的言论。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整部《周易》既有系统性,又有层次性,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此外,帛书《周易》以键、根、赣、辰、川、夺、罗、筭八个卦为基本卦,将六十四卦分为八组。每组中分别以固定的一卦为上卦,然后取与之相同的卦为下卦,组成一个六爻的卦。这种分组方式使得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容易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文化价值

  帛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易学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精神、物质等问题的探求及演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因此,帛书《周易》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帛书《周易》与通行版本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行版本不如出土版本真实可靠。两者各有其特点和价值,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它们,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总的来说,帛书《周易》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了解古代易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通过深入研究帛书《周易》,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帛书易《要》篇

  此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易》的论述,展现了孔子对《易》的理解和阐释。孔子通过对《易》的解读,强调了其人文内涵和理性精神,突破了古代筮占文化的局限,将人的命运从外在性转向内在性,从神本转向人文。孔子还通过过滤、清洁筮占文化中虚幻和非理性的因素,提升了其清明、明晰的理性层面。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察天之道,天之□也。地之道,地之□也。人之道,人之□也。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刚柔之相推而成变。道□□道,故曰爻。有等,而名诸义,义错□□□□□□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至命者也。【易】...明而甚不...行其义,长其虑,修其□□□□□□□□□□□□□□【知】【易】矣。若夫祝巫卜筮,龜...巫赞...巫之师...无德则不能知【易】。故君子尊□□□□□□□□□。

  【译文】:…【易】之为书,广大皆备,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之道。三画之卦已具三才之道,重之故为六画卦。六画所效法的,更非别有他义,乃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既有变化而移动,故重画以象之,故曰爻。爻有阴阳贵贱等级,以象万物之类,故谓之物。卦爻刚柔之位相间,故为文。爻不当位,故吉凶产生了。……奉行【周易】之义,崇贵【周易】之智,脩行【周易】之德,…则瞭解【周易】了。


  子曰:「吾好学而纔闻要,安得益吾年乎?吾□□□□□□□□□□」

  【译文】:孔子说:「我喜好【周易】,肤浅地领悟到了一点【周易】之要道,怎磨能够增加我的年寿呢?要是能多活几年,能有更多时间研究【周易】就太好了我…」


  夫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枹桑。』」

  【译文】:夫子曰:「凡是倾危的,都曾经安乐其位。凡是灭亡的,都曾经自以为能长保生存。所以君子安乐不忘倾危,生存不忘灭亡,安治不忘祸乱。【周易】(【否】九五)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快繁到丛生的桑树上!」


  夫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易】曰:『鼎折足,覆公莡餗,其形渥,凶。』言不胜任也。」

  【译文】:夫子说:「德行浅薄而地位尊高,才智狭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小而担负重任,这样很少不及于祸难的。【周易】(【鼎】九四)说:『鼎折断其足,三公倾覆王之美馔,于屋中受刑,凶。』是说不能胜任的情状。」


  夫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见几有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複行也。【易】曰:『不远複,无悔,元吉。』」

  【译文】:夫子说:「颜回的道德修养差不多了吧!发现几微的兆头,有过错,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了,没有再次重犯的。【周易】(【复】卦初九)说:『起步不远就能返回,无悔,大吉。」


  天地困,万物润,男女媾精而万物成。【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译文】:天地二气合和交密,万物感润。男女阴得交合其精,万物化成。【周易】(【损】卦六三)说:『三人同行,则损减一人。一人出行,则得到朋友。』是说致其醇一。


  夫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呼,定其位而后求。君子修于此三者,故存也。危以动,则民弗与也。惧以呼,则民不应也。无位而求,则民弗予也。莫之予,则伤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此之谓也。

  【译文】:夫子说:「君子安定其身而后行动,和易其心而后召唤,安定其位而后求取。君子修养这三者,故能身存。身危而动,则民众不赞助。无位而求,则民众不给予。不给予,则伤害他的人就到了。【周易】(【益】上九)说:『没人增益他,有人攻击他,居心无恒贪求无厌,凶。』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译文】:孔子老年喜好研读【周易】,坐下来的时候【周易】放在席子上,出行的时候【周易】装在袋子裹。

  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译文】:子赣曰:「夫子以前教育弟子说:『没有德行的人才趋于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地进行卜筮。』赐认为这些话很对。以此言考虑,赐对夫子的行为迷惑不解。夫子为何老而喜好【周易】呢?」

  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屰而至者,弗屰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诡、恑其辞。【尚书】多于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汝何尤于此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言如画方以矩,前后是一致的。我前面喜好读【易】的做法,好像违反了我以前对你们譁的话,而招致了你的贲备。实际上并没有违背我原来的话而是对的。明察了【周易】要旨,就知道我没有达反前面的言辩。【尚书】简略,多有疏漏,而【周易】精密,无有缺失,其卦爻辞中含有古代要人的遗教和圣道。我并非安于【周易】占筮之用,我乐于它的文辞啊,你为什麽责怪于此呢?」

  子赣曰:「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曰:『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奇于人也,而可乎?」

  【译文】:子赣说:「如果这样君子就再次犯错了。赐从夫子那裹听到过这样的话:『遵循平常的做法,按合适的方法去行事,则人不迷惑。』夫子现在不乐于【周易】的占您之用,而喜欢读其文辞,这是存心立异于人,是奇邪不正的做法,这样做可以吗?」

  子曰:「校绞哉,赐!吾告汝,【易】之道□□□□□□□此百姓之道也,非【易】也。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图,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智之自□,□之自□也。予何安乎事纣乎?」

  【译文】:孔子说:「赐,你太急切偏激了!我告诉你,【易】之道…这是百姓之道…【易】。【周易】使刚勐的人懂得畏惧,使柔弱的人懂得谋取,使愚直的人做事不妄为,使诈欺的人做事去掉欺诈。文王有仁德,但不得宝现他的心志,以成就他的谋虑。纣王残暴无道,文王要兴起,他隐瞒自己的心志以避祸,然后【周易】始作。...我怎会安于卜筮之用而像作纣王之臣呢?」

  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译文】:子赣问:「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之用吗?」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虽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我一百次筮占,有七十次占中,这是我一人占的情祝。周梁山占的那一次,由多人占,也一定是从其多者而已。」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微,明数而达乎德,有□□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恃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译文】:孔子说:「对于【周易】,我把祝人的行为放在次要地位上,我着重观察它其中的德、义呀!暗求鬼神佐助,而达于着策之敷;明了着策之数,而达于道德,守仁行义。隐求鬼神佐助,而不能达到数占,这是巫的筮占;达到数占,而不能达到德义的层面,这是史的筮占。史巫之筮,趋向易道而没有达到,依赖它而就不对了。后人责怪我孔丘的,或许因为【周易】吧?我求索【周易】中的德义而已,我与史、巫同样学习和运用【周易】但最终归趋是不同的。君子脩养德行乃求福,所以很少祭祀求福;践履仁义乃求吉,所以很少卜筮求吉。祝巫卜筮应该要放在次要才对吧!」


  孔子繇繇/籀【易】,至于【损】【益】二卦,未嘗不废书而歎,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生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夜之所至也,故曰【损】。生道穷焉而生道生焉。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喜。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极之,变以备其情者也,故谓之【易】变也。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政之事不足以生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识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

  【译文】:孔子研读【周易】,至于【损】【益】一卦损益互为综卦,视为一卦,不免放下书而感歎,告诫门下弟子说:「二三子,对【损】【益】之道,不可以不审查,它是吉凶之门户。【益】作为卦,正当值春天继之以夏天之时,万物所盛出,白昼比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长,是生之实满、强盛之时,故称为益。【损】卦,正当值秋天继之以冬天之时,万物老衰,黑夜比白昼一天比一天增长。所以生道穷尽而生道又生。【益】卦开始吉,终结时凶。【损】卦开始凶,终结时吉。从【损】【益】之道,足以观察天地的变化和君主的事业。所以通过观察【损】【益】的变化,就不会见损而忧惧,见益而喜悦。所以明君不用序四时之位,不用推步日月五星,不用卜筮之占,就能预知吉凶,这是由于顺从了天地的本性。此之谓【易】道。因此【易】有天道,而不可用日月星辰完全地称述它,所以用阴阳来概括它。有地道,不可用水火金土木五行完全地称述它,所以用柔刚来概括它。有人道,不可用父子君臣夫妇蚰娌或兄弟完全地称述它,所以用上下来概括它。有四时之变,不可以用各种物候完全地称述它,所以用八卦来概括它。所以【周易】这本书,一类不足以穷尽它,只有用变易才能完备地概括它的实情,所以称其为变易的易字。有君道,五官、六府不足以全部地称述它,五政之事不足以阐明它。而【诗】、【书】、【礼】、【乐】不止百篇之数,难于穷尽「天道」、「地道」、「人道」、「四时之变」以及「君道」。不探求古法,不可使辞令顺达,不可探求认识什么是好的而周易含有遗留的古法,要从其中探求。有才能的人由【损】【益】一卦就可探求君道,所谓「得一而群毕」,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从【损】【益】之道,足以观察得失。」

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