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讲《大学中庸》实录(第一讲)

  • 2024年01月20日
  • 大学 中庸

  故海题记:
  年前,我已把《大学中庸》讲课实录发到了今日头条,从反馈来看,很是意外,没想到头条那边的读者素养如此之高,喜欢读的人非常多,转发分享的人也很多。深感欣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魅力不减,反而日增;说明年轻一代的潜力不可小觑!在西方科学和商业可能带偏人类的关键时刻,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东方智慧一定能够襄助人类明德至善,致中和。
  林师是我易学国学的启蒙,大学未毕业,便跟随林师谋生寻道。二十余载,亦步亦趋,耳濡目染,深受其圣灵之浸润。林师所讲《大学中庸》引经据典,贯通儒释道耶,含弘光大,以至诚指引我们进入《大学中庸》之门。春节期间,我一边深入研读《大学》《中庸》原文,亦数次拜读恩师的讲课实录,深受启发。亦希望有缘的读者能够从林师的《大学中庸》讲课实录中有所收获。

第一讲

2022年2月20 日)

  各位,和《论语》相比,《大学》、《中庸》或许相对枯燥。《论语》是比较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也比较多。《大学·中庸》比较专项化、理论化,但是字数少,学习领悟它,从时间上说很划算,投入少产出大。

  我们在座的每位都是成年人,按照古代的规律,确实到了入大学的时候,所以这本《大学》算是非常应对的了,刚好适合各位读,也可以说必须读。

  大学和小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学完这本《大学》就明白了。

  我之讲课,基本上属临时性发言,不是科研式的讲座,不是堆砌很多资料,所以“流动性”、“随意性”比较大,也做不到面面俱到。

  所主要追求的是明道。这也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目的。

  由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了大学是大人之学,所以后人对大人两字讨论得比较多,意见也不一致。

  实际上大学的原义还是比较简单的,大学就是后来的太学。太、泰和大的古音是一样的。而且在上古的时候,魏晋以前,是没有太这个字的。

  太学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春秋战国的时候,除了周天子下面的太学,各诸侯国下面的最高学府也可以称为太学。

  只不过之前的叫法或有不同,实际含义就是后来的太学,就是最高学府。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把大学、太学看作一回事。当然大学(太学)的内涵是需要挖掘的。

  在很早的时候,至少夏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最高学府和地方学校。甚至早在五帝的时候就有。

  可见,中国的人文教育开始得有多么早,是如何地走在世界的前面。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设立五经,设五经博士,博士的学生就是博士弟子,是有名额的,最初的名额只有五十名。这些博士和博士弟子(后来又称太学生)都是有编制的,享受国家福利的。

  同时,汉武帝又命令在各地的郡、国都设立学校,这样地方的教育系统也成规模地建立起来了。

  到了王莽时期,太学生多达一万多人,东汉的某个时期,甚至高达三万多人。

  但是博士人数一直是很少的,很严格的,多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人。

  东汉太学的繁荣发展,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或者说是六朝的士族豪门,甚至可以凌驾于皇权,并且一直影响到隋唐。这在全世界又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所以我在国学1期“论语班”讲过,中国在过去是全世界知识分子比例最高的国家,也是文明开化、人文昌盛程度最高的国家。

  那么中国的大学或者说所有的学校,其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学在古代有学校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学教是一体的,教学是相长的。

  中国的教育首先是道德的教育,人格的培育。这是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传统。

  我们现代讲“学习”,主要是讲知识、讲技能的层面,而忽视了道德、人格。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们缺少的就是这个东西。就是如何先做好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好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做人,那么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在功利上也可能会走向极端或反面。

  如果从“大”字出发,那么大学就是教你如何大,如何成其为大。

  《周易》乾卦讲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统天。

  《道德经》讲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独立成文的。大就是人上面加一横,从人字来的。

  天大地大人大。天地人三者合一,所谓天人合一。

  天地人三者合什么,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共通的,当然是那份精神。

  那份精神是什么呢?我们看《大学》,学下去。还可以从《中庸》中补充。

6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