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讲《大学中庸》实录(第一讲)

  • 2024年01月20日
  • 大学 中庸

  我的讲学是流动性的,也可以说是灵感性的,当然这种灵感不是贸然冒出来的,是流出来的。

  刚才讲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也就是要领悟人道、天道、地道。

  我们中国文化讲“天地君亲师”,这几者是一体的。

  其中圣人,就是全者,是沟通天人,上听下传的,并且负有神圣的使命:教化。

  现在讲教育,不讲教化,甚至只讲传授知识,不讲教育。

  育是生长,如何让学生有人格、灵性上的生长,如何让生活、事业与做人一致,这才是生长。

  化是变化、化生,就社会而言,是化俗,就个人进步而言,是变化气质。

  现代社会,四年大学本科毕业,又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整整十年的高等教育,有没有起到育、化的作用呢。

  很多人只是进入了一座校园,穿梭于一堆好看的建筑物,与一群人做了同窗,谈了恋爱,几年后从建筑物群中出来了。有没有发生气质的变化、心灵的陶冶、人格的提升、人生目标的建立?这是个大问题。

  也就是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如何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不知道怎么样的奋斗才是最值得的。

  《大学》第一章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答案,以最浓缩的语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共16个字。这十六个字,还有《中庸》首句的十五个字,和舜传给禹的十六个字一样重要。

  了解了这47个字,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你心里了。

  这是世界上最具能量密度的文字。可能,只有汉字才能做到。尤其是,只有文言文才能做到。

  我们刚才介绍了下大学,没有针对朱熹说的大人之学进行解释。

  朱熹说“大人之学”之前,吕大临已经说过同样的话。

  吕大临是先跟张载,后跟程颐的。总的来说是张载的弟子,是关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大人这个词,有多种含义,有些时候,是多种含义合在一起的。

  《周易》乾卦九二、九五爻辞都提到了“利见大人”。有的解释为卜筮官,有些解释为身份高贵的人,有些解释为品德高尚的人,有些解释甚至直接认为是圣人。

  朱熹《大学章句》书首写到,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朱熹或者说程子的话应该说是不到位的,或者说只能提供参考。

  大学很难说是孔子的遗书,应该是战国时期才形成的。

  也不只是初学入德之门,远远要高于此。

  《孟子•尽心上》讲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庄子•外篇•在宥》写到:“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这些都供大家参考。时间关系,不专门讨论“大人”的含义。另外王阳明的《大学问》也讲到何为大人,大家可以另外去参考。

  大学之道是什么呢,后面跟了三句,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

  首先是明明德。

  明德可以作为一个名词来看,明是形容词。就是光明的意思。

  明明德,第一个名是动词,就是显明、明亮之、弘广之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不只说两个字呢,光是“明德”两个字,“明”直接做动词。

  因为“德”一个字是不够的,为了明确一下,或者说精确一下,加一个明字,明德两字构成一个词,就非常清晰了。

  德本身有多重含义。有直接显示价值取向的,比如我们现在说某个人有道德,有德行。

  有些表示得到的意思,所谓德即得也。

  有些是没有价值取向的,是中性客观的,就是禀赋、品质的意思。

  大学要明的,不是一般的德,是明德。所以明德就成了有价值取向的东西,是美好的。

  当明德成为一个名词时,明德本身也可以成为本体。

  这个本体是光明的,显著的,生生的,能赋予万物以生命和存在意义的。

  这个明德可以说是先天而在的,是道本身就具备的,也可以说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

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